2024年6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先进监管技术仪器研发团队负责人吴静老师入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选的生态环境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吴静老师带领的研发团队是最早入驻研究院的一批研发团队之一,在研究院探索“产-学-研-用”体系的道路上,她的技术成果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产业转化案例之一。关于她一路以来的研发故事和心得感悟,我们对吴静老师进行了采访,她耐心地一一给出了详细而引人深思的回答。
吴静 研究员
吴静研究员长期从事水污染溯源技术、仪器研究及其产业化,创新性地将刑侦中利用指纹快速查找嫌疑犯的思路引入到水污染溯源中,在全球首创了水质指纹污染溯源理论和技术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质指纹库,发明了国际上首台水污染溯源仪,建设了首座示范项目及年产百套仪器的生产线,攻克了水污染溯源难、溯源慢、缺乏专门技术和专业设备的行业难题。
该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优胜奖(绿色创新类)等国内外大奖,是首个入榜《科技日报》年度“国内十大技术突破”的环境领域技术。
Q:您在环境污染溯源与精细监管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最初您是如何确定这个研究方向的?
吴静:2003年,学院派我去法国读博士后。那时候,我才成为教师不到两年,研究方向延续我博士期间的厌氧生物技术,并且已经拿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的方向是环境监测,这个方向虽然跟我原来的方向跨度很大,但我觉得进修机会难得,所以欣然去了法国读博士后。尽管在法国时并没有开始溯源研究,甚至最多只用到二维荧光曲线,但我认为这是我从事水质检测以及荧光技术研究的开端,因此我把2003年作为水质指纹溯源技术研究的元年。
回国后不久,国内连续发生了多起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事件。这些事件让我意识到“确定是谁干的”(溯源)是处理大部分污染事件的关键和瓶颈。我常在环保一线看到有的企业偷排,且手段层出不穷,而环保局的同志为了找到证据半夜3点还蹲守在企业排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专门的溯源工具和技术,而传统方法效果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联想到了用二维荧光曲线拼起来的三维荧光光谱,也就确定了现在这个研究方向。
Q:您在全球首创了水质指纹污染溯源理论和技术体系,能否分享一下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以及它在水污染溯源方面的独特优势?为环保领域带来了哪些变革?
吴静:我们借鉴了刑侦中利用指纹快速查找嫌疑犯的思路,利用原料、工艺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每个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具有自己独特的水质指纹信号,来识别污染源,即溯源。
水质指纹溯源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溯源快、溯源准,能精准到具体的污染源。比如可以从工业园区的一批企业里精准到具体某一个企业,也能识别同时排放的多个污染源。这个技术可以广泛的用于环境精准治理、精准监管和高效执法。
溯源仪发明以来,积极推动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向监管技术迈进,促进了治理模式和监管模式的升级。监管模式从传统的“污染偶然发现-污染源-调查-执法”转变为“污染实时发现-污染源精准监查-快速执法”,用户反馈监管效率提升20倍以上。
Q:您的团队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质指纹库,这个指纹库在水污染溯源工作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吴静:我们目前建成的指纹库中有768个污染源,29个国家或地区的477个水体,污染源类型能覆盖全国污水总量85%以上的行业。水质指纹库在溯源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快速精准溯源的基础,也有很强的震慑污染源的作用,让污染源不敢轻举妄动。
Q:对于未来,您认为水质指纹溯源技术还有哪些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吴静:水质指纹溯源技术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监管技术,它在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以水污染的治理为例,传统的办法是做大规模的工程治理,但如果采用我们这个技术,就可以实现采用“精准溯源+微创治理”,见效快、花钱少、不反弹。
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可用于精准治污、流域/区域水环境监管、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的污染溯源、工业园区污染源精准监管、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冲击溯源、排口与管网的污染溯源、重大事件下的水安全保障、污染应急溯源、管网错解混接以及外水汇入点定位等。水质指纹技术不仅是一个具体攻坚克难的技术,还有潜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水环境方面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大幅度降本增效和提高效率。
我们现在在全国推行一个方法,就是在现有监管体系上增加“两个库、一个中心”。“两个库”分别是污染源水质指纹库和水体水质指纹库,通过这两个库能知道水体是否发生了污染,以及可能是什么污染源造成的,从而提高监管效率;而“一个中心”是指溯源中心。有了数据库后,但还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快速响应,快速排查。
Q:这项技术在研发和实际应用中是否遇到过挑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吴静:我们在研发和实际应用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首先,水质指纹溯源技术在我们研究之前是没有的,它是我们根据中国实际需要而研发出的技术,所以在前期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开发一个准确可靠的技术?我们想到借鉴刑侦中利用指纹查找嫌疑犯的思路,何不构建起一个水质的指纹库?这样污染源“嫌疑犯”也将无处遁形。
后来,在技术研发出来之后又面临着推广的难题,只靠一个课题组的人员去推广显然不现实,所以我们想到了做仪器,通过仪器去推广这个技术,但马上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有没有仪器开发的经验,但我有污水处理厂设计和调试的经验,最终我凭着自己对水处理系统的了解做出了原理机,它甚至都不太像一个仪器,还是在我们学院老师的点拨下才开发出了溯源仪。最后,样机出来后又面临产业化的问题,我们产业化走了很多弯路,差点放弃。回头看,产业化能有成效,跟团队、商业模式以及国家风向都息息相关。
Q:您带领的团队在构建“产-学-研-用”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否分享一下您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吴静:结合亲身经历,我总结了几点产业化实践的思考。
第一,选题。在做产业化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选题的三个要点:是否符合行业和国家需求?是否适合自身特点?有没有足够的门槛?
当前成果转化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进行产业化实践时需要做到面对真问题,真正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并构建技术壁垒实现创新引领,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坚持的韧性。
行业发展很迅猛,你的技术是一时之需,还是长久需要很重要。高校做产业化的两个矛盾,一是技术研发成熟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行业快速发展造成技术更迭淘汰快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很多技术还没有成熟就已经没有市场了,这个事情挺残酷的;二是个人能力和视野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行业快速发展之间也存在强烈的矛盾。
第二,队伍。人是产业化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留住关键的人很重要。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是需要挖空心思设计、构建和花时间打磨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学老师擅长做研发,但并不擅长做产业化,这时候如何搭建一支有力量的队伍,就变得非常重要。市场是产业化发展的引擎,没有引擎的飞机是飞不上蓝天的,必须重视市场队伍建立和提升。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引育并重。在一个初创公司的最初期,一切尚不成熟,往往招不到各方面能力特别强的人,此时最需要找的是有潜力的、未来可以成功的人,通过不断学习总结、及时培训来培养人才和建设队伍。这样的人你要去识别、去培养,你还要给他空间允许他犯错,跟着公司一起成长起来。
第三,发展路径。进行产业化时,要了解行业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企业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并制定实现路径。我们企业的产品很专很精,所以规划走专精特新的道路。
当目标和路径非常清晰了以后,团队就容易集中精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比如今年合同要签到多少、明年要到多少、后年又到多少。这很容易在团队里形成共识,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更好地发展。
Q:在坚持研发和做产业化的道路上,您也是经历且战胜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对现在有志于或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和鼓励?
吴静:对于年轻人的建议,其实也谈不上建议,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年轻人能从其中得到一些启发吧。
第一,了解国家的需求,再结合自己的特点去选定方向。第二,要专注,年轻的时候其实什么都缺,缺钱、缺资源都很常见,但一定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十年或者二十年磨一剑都很正常,能专注真的很重要。第三,独立思考,工作中不要去盲目的追热点,而要根据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去选择方向,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去解决问题,不要怕没有先例、不要怕失败,大胆尝试。